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百度入股Uber之后:面临多重阻碍
2014-12-18 10:45  新浪科技  王若涵  我要评论()
字号:T|T

打车应用市场再添新巨头。百度今日宣布战略投资Uber,并建立合作关系。百度CEO李彦宏和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双双露面接受采访。但是这次百度没有如往常对所投资公司进行控股,而是强调更多的是战略合作关系,留下的是众人对未来服务和产品的疑问。

据Uber内部人士透露,百度和Uber产品团队已经进行深入接触和合作,双方正在全力研发新的服务和产品,但是在产品推出之前,不能投透露过多细节,还要过段时间等产品真正推出后,接受市场的考验。

不得不说,在移动出行市场,百度是姗姗来迟的那个。在滴滴和快的打车激战正酣之时,百度只是站在擂台外一边观战,一边不断强调自己要链接人和服务。这次,百度终于坐不住了,要联手硅谷创业公司,也是全球打车应用先锋的Uber。

据李彦宏和卡兰尼克,百度和Uber都是在全球市场具有野心的开放型公司,双方看到了巨大的协同效应,一拍即合。双方将共同着力拓展中国市场,更加本土化和国际化。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而百度此次战略投资金额却是双方避而不谈的话题,但据公开消息,Uber此前授权发行价值18亿美元的新股,在募集到了12亿美元之后,还剩下6亿美元余量供战略投资者加入。而这个投资者便是百度,所以外界心照不宣的是这次入股金额为6亿美元以下,按照Uber410亿美元的市值来看,百度占股不到1.5%。

从双方的合作初衷来看,希望互相借力实现对中国和国际市场的覆盖。不过面对强手如云、竞争白热化的打车市场,他们似乎真的来得晚了一些,在业务模式和团队整合上也面临着多重阻碍。

整合难题

近两年,打车软件掀起了持续的烧钱和营销大战。为了打破阿里在移动支付上的垄断格局,腾讯重资投入滴滴,大力推行微信支付。双方通过各种优惠补贴活动,抢占司机和用户两方,在最疯狂的时候,用户和司机端可能同时装着两款打车软件,哪家补贴多选择哪家。

而持续烧钱的背后,是阿里和腾讯两巨头在抢占移动支付入口,以培养用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支付生活服务消费的习惯。在这个市场被逐渐培育起来的同时,百度钱包却丧失了先机,虽然百度地图占据70%的份额,但却并未成功实现商业化。

所以百度需要借助合作加强百度地图和百度钱包业务在连接服务上的地位。李彦宏透露:“百度和Uber最主要的契合点是在地图上,而百度地图份额是70%,我们如果要想链接人和服务,自然是通过百度地图,但如果中间出现支付环节,用户付费那便是通过百度钱包来完成。”

而在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百度选择Uber进行战略投资和合作背后的逻辑,颇像当年Groupon和腾讯在团购大战之时达成的伙伴关系。在Groupon高调入华之时,腾讯作为合作伙伴增持前者股份,但并未给予实质资源,而是不断扩大旗下团购业务。

“一方面是百度需要借助Uber扩大其国际知名度,因为双方都要走国际战略;另一方面,百度选择与Uber合作的时机,与当年腾讯与高朋合作的背景很相似。而除了这些,在共享经济环境下,人们都意识到未来出行将占据人们的主要时间,所以百度会选择在全球规模最大的打车公司Uber。”上述人士如是说。

从百度选择投资Uber的时机来看,更多的是迫于格局的无奈之举。而百度本身就具有“百度打车”这一出行业务,该业务是通过百度地图导流给打车业务。虽然百度方面称百度地图占比为70%,每日有几亿用户查看地图来规划出行路线,但是从地图到打车的转化率仍存疑。

从第三方数据分析机构出示的报告来看,艾瑞咨询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经过2014年的补贴大战,打车软件市场几乎被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瓜分,共占据几乎90%的市场份额。艾瑞MUT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年今年6月,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覆盖人数分别超过2814万人和2405万人,两家合计月度使用总次数达5.349亿。

通过调查,新浪科技发现打车行业分析报告的统计范围主要覆盖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大黄蜂打车(被快的收购)等,几乎少见百度打车的身影,也意味着其份额非常低,不在讨论之列。而某匿名行业人士也尖锐指出,百度打车在打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投资了Uber后的百度意欲何为,究竟是要加强百度打车业务,还是放弃该业务,与Uber合力推出新的品牌?据靠近百度的人士称:“百度打车业务在百度可能已经名存实亡,而在和Uber合作后,双方将推出新的业务,但是历来通过投资和合作的外企业务,基本都会水土不服,几乎没有整合成功的。”

多面受阻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此次百度入股Uber将掀起新一轮打车价格战,最终受益者将是消费者。但是在此前的打车价格战中,消费者的胃口已经被吊得老高,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逐渐养成习惯,这意味着用户迁移的成本较高,给百度的机会或许已经不多了,除非百度联手Uber找到方式出其不意破局。

在百度Uber联手进入打车市场的时候,其竞争对手已经攫取了主要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地建立壁垒,巩固市场地位。滴滴专车从今年下半年来,开始向用户提供高额补贴,同时持续培养对司机的服务点评机制,以保证线下环节的可控性。而就在本月,滴滴刚刚获得由淡马锡投资、DST和腾讯主导的7亿美元融资。

在今年8月杀入专车服务以来,滴滴打车截至目前业务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大城市,日订单已突破15万单。据悉,快的打车日前也完成C轮融资,但具体融资金额和投资方都暂未公布,而在“双12”当天,其订单量达到了1037万订单,全国358个城市中有800多万乘客和93万司机参与了当天活动。

加上百度入局,新一轮烧钱大战即将硝烟弥漫。滴滴打车近日频繁向消费者发放补贴,同时通过发放红包的方式激励订单补贴的再流转,增强其在社交圈和朋友圈的活跃度。在竞争对手的强烈攻势下,百度这次尚未公布数额的投资,是否能够成功抵御竞争对手的狙击,还是未知。

如果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百度和Uber联手将扩展其在东南亚、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打车业务。以东南亚市场为例,Uber的扩张进度并非一帆风顺。此前据外媒报道,Uber遭到了泰国、新加坡和越南政府的抵制和责罚,表示Uber未经授权而经营打车服务,其司机均为未取得合法的驾驶执照,所以责令停止运营。

除了政策方面的阻碍,在东南亚市场Uber也面临强势的竞争对手如GrabTaxi等。GrabTaxi由深谙东南亚文化的创业团队建立,其主战场便是在东南亚市场,而暂时也不考虑进入其他市场,将持续在这一市场进行深耕和拓展,而该公司目前总共也融得3.4亿美元的资金,正准备大干一场。

目光回到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的市场接受度如何?一位前Uber资深用户袁女士表示,曾经是Uber的忠实用户,绑定了信用卡通过美元进行结算,但是在今年10月底滴滴大力补贴的情况下,她便开始转向滴滴专车。她说道:“其实产品易用度差别不大,提供的服务也相差无几,在这个时候忠诚度就没那么高了。”

而Uber早期在支付环节也备受诟病,因为早前绑定信用卡后会根据地址来选择人民币和美元结算,但这一体验并不好,多数用户抱怨多次注册失败,没法激活账户。当Uber意识到本地化的重要性后,在今年八月开启了支付宝支付,才解决了这一关键的移动支付问题。

那么,百度和Uber是否还有机会?鉴于目前打车软件的服务和体验都不够差异化的情况,用户的忠诚度并不够高,所以哪一方补贴高,用户就蜂拥而至。但是烧钱并不具有可持续性,疯狂的烧钱大战之后,什么才是留住用户的核心竞争力,还留待市场检验。

Uber模式

提起打车,25岁在中关村从事IT工作的小李说,自己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每次往返机场都会通过打车软件预订专车服务,他不喜欢出租车的狭小空间,而弥漫车内夏天的汗臭味和冬天的烟味都让他难以忍受,所以他经常使用滴滴、快的或易到的专车/私家车服务。

对于Uber,他说自己知道这个来自硅谷的创业公司,在美国《时代》杂志2014年度十大APP中Uber榜上有名,但是他自己尽管知道却从未使用过,因为朋友告诉他信用卡绑定麻烦,加上外企的本地化服务都不够到位。

那么Uber到底是怎样的模式?它和滴滴、快的等所提供的打车业务有何不同?为何小李不使用这个来自硅谷新兴公司的APP?

就功能来说,Uber和滴滴快的类似,用户通过安装APP,发出打车请求,系统可以通过地图定位到附近的司机,当订单被接受后能够实时对行车进行定位,同时完成手机支付的闭环。但是在业务模式上,滴滴和快的不仅包括传统的出租车业务,也包括专车/私家车业务,但是Uber的主要业务为后者。

目前,Uber提供UberBlack豪华车和Uber X高性价车型,但均属于在交通监管之外的私家车服务,即拥有私家车的个人提供拼车服务。在美国,Uber因其简单易用,价格又比出租车便宜,受到用户认可。但是由于缺少监管,更多时候这种服务某种程度上缺乏对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机制。截止本月,Uber已经遭到了德国、印度、泰国、西班牙和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议和抵制。

而在中国,Uber的专车服务还是比出租车业务昂贵,虽然其提供了“人民优步”这一服务,但是与其他既提供出租车和专车双业务的打车软件相比,Uber的功能稍显单薄,而其在支付环节上的本地化节奏也相对较慢。这也是为何更多人知道Uber却不曾使用的顾虑之一。

从Uber业务模式来看,其主营的私家车业务游离在国内监管范围之外,虽然中国政府层面今后或将放开民用市场,但是私家车业务很难实现流程的优化和统一管理,很难进行掌控,正如Uber在国外引发争议而不断受阻,在国内也将如此。此外,业内人士透露,即便在线下租车行业的车辆来源都处于资质和监管空白的阶段,转化到线上就更难以把控。

而此次合作在业界看来,游走在打车行业“灰色地带”的Uber希望借助百度良好的政府关系,避开政策雷区,实现本地化。而不论是在产品整合度还是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上,后来者百度和Uber都难以超越深谙市场游戏规则的竞争对手。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百度 Uber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