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华网 陈方 8月1日报道
移动互联网浪潮汹涌而来,作为载体之一的智能手机上的应用与服务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急欲将自家的应用与服务搬上智能手机这一屏幕的互联网企业纷纷打起了手机的算盘。
于是一股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浪潮席卷而来。互联网企业们纷纷染指智能手机,试图借此构建起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系统,并让自己在这一生态中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存在。构想一旦得以实现,便可如苹果般向用户推介自己的服务与内容。
尽管热情高涨,但在智能手机这条路上,互联网企业走得并不顺利。时至今日,在智能手机的江湖中已鲜见互联网手机的身影。
回溯过去,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抢占入口一定要占据终端吗?目前的失利是互联网企业终端梦的结束抑或仅仅是开始?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手机还会迎来第二波浪潮吗?
互联网手机浪潮涌现
2010年1月,谷歌与HTC、三星合作推出自有品牌的Nexus One和Nexus S 智能手机,拉开了互联网企业染指智能手机的序幕。
2011年小米科技深度模仿苹果模式,提出“软件+硬件+服务”的铁人三项理论,高调杀进智能手机行业,将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浪潮推向高点。
此后,百度、阿里巴巴、盛大、奇虎360等互联网企业先后加入这一战局。
互联网企业试水智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硬件+软件+服务”的铁人三项。第二种是不涉及硬件,与智能手机合作,深度植入自己的操作系统。如百度、阿里云、盛大等。第三种则是与智能手机厂商合作,在定制机中内置自己的关键应用,如腾讯、新浪,360等企业。在这条道上走的最远的当属Facebook。今年4月,Facebook面向安卓手机推出了一款桌面应用“Facebook Home”,不同于一般的应用,它能改变安卓主屏,成为覆盖在智能手机传统屏幕上的一层“皮”,旨在借此向用户推广Facebook的各项服务以及内容,弱化第三方App。
尽管互联网企业进军手机行业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自身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做布局,而不绝非仅仅是想通过智能手机赚钱。
瑞士信贷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研发自有品牌手机和操作系统,其主要目标并不是通过手机销售来获得大量收入,而是希望通过应用商店和其他增值服务获利。
艾瑞咨询分析王颖也曾对媒体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布局移动互联网战略,聚合用户到自己的平台上,后续通过应用和流量挣钱。从事手机业务只是他们发展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工具,并不是以手机产品方式来运作一款产品。
黯然离场
但反观当下,除了小米手机一如既往的在喧嚣着之外,互联网手机浪潮已然沉寂。在与戴尔、长虹合作推出两款智能手机之后,百度曾表示,后续将会与更多的厂商进行合作推出多款不同价位的智能手机,但如今已再无动静。360特供机领衔的各种定制机也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试想一下,在苹果与三星合占去智能手机行业将近100%利润的情况下,就连中华酷联等手机厂商的日子都颇不好过,互联网手机又凭什么在市场上占住脚跟?即使,如互联网企业一贯所宣称的,互联网手机并不靠硬件赚钱,而是靠软件与服务盈利。但即使是苹果,硬件也是其主要营收来源,互联网企业又有何自信,软件与服务能为其带来可观收益?更值得怀疑得是,这种强行植入自家软件与服务的方式能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进而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流量?
事实上,从一开始,外界对于互联网手机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就曾直言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他列举了五个原因: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对手机不但不加分,还要扣分;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而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不愿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用安卓打造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是不现实的。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对互联网手机也持怀疑态度。在他看来,互联网企业没有端到端体验研发的能力,加上成本控制因素,互联网企业做手机部分会失败。
宇龙酷派副总裁李旺直言道:很少有硬件企业做互联网成功的,也很少有互联网企业做硬件成功,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更多是抢占入口,玩得是一个概念。
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认为,互联网企业做手机说明IT、通信企业开始看重互联网影响力,苹果和谷歌的成功也使得互联网企业意识到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的重要性。但众多企业涌入不好的地方在于,这并非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与苹果不能相提并论,最终智能手机市场成红海,谁都无高招,最终使市场乱糟糟。
而早在去年6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就表示,互联网企业做手机是个本身就不应该开始的笑话,预计一年之后大潮必将褪去。
第二波浪潮即将出现?
互联网企业在手机市场的失利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手机浪潮已彻底消退?这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大会上,DCCI创始人胡延平对于一直以来颇受外界诟病的互联网手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似乎有些人放弃了做手机的考虑,但是我要说的是从2013、2014年开始真正的互联网做手机的热潮才刚刚开始,很快大家就会看到第二波这方面的动作。
胡延平之所以做出上述论断乃是出于其对生态化竞争的考量。他认为,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所有的变化都是在根平台上,在别人创造的生态里面去尽情的发挥,去为别人创造的生态做各种各样的所谓创新和颠覆的工作,这是根本的现状。但2013年,生态化竞争的阶段到来了。互联网将朝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化的做法也是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具有相当规模和增长力的同时,资源获得成本较低,效率比较高,售卖边界的效应更加明显。
对此深信不疑的胡延平此后又在微博上发表评论,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潮流不是已经过去,而是才刚刚开始。有远见的企业必将百折不挠。未来销量貌似是三星-华为们的,但价值更多是云管端合一、软硬合一、产品服务合一的网企们的。拍摄、游戏、安全、户外等有望成就年千万级的专长细分市场。运营商只怕想做真正的管道(支付-分发-数据网络)都做不成。”
然而,知名IT时评人张书乐对此并不认同。“互联网企业集中做手机的情况应该不会再次出现,因为互联网企业已经发现,要占领入口,并不等于占领终端。何况终端市场强者如林,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最熟悉的软件技术更有机会。”在接受牛华网记者采访时,知名IT时评人张书乐如是说道。不过,他强调,以后类似搜狗和小米之间的捆绑式合作会变得更多。
时机未到还是只是空中楼阁?
在涉足手机行业的互联网企业中,的确有部分企业是为了在手机中植入自家的服务与应用,一方是为了聚合用户与流量,另一方面也是以免将来受制于人。但是如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却是有着更远大的愿景。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成为另一个谷歌才是其心中所想。
在百度携手戴尔推出第一款搭载百度·易平台的智能手机Streak Pro D43时,百度副总裁王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百度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作了这样的描述:百度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推百度·易平台,第二阶段核心是构建云生态系统,第三步是打造百度云操作系统,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健康、共赢的繁荣生态圈。最核心的目标是,能够打造一个基于百度的移动互联产业链。
阿里云副总裁王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使命不是做手机,而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手机上的操作系统(OS),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只有一个——Google。云OS真正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
正如胡延平所言,生态化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互联网巨头们不再甘心仅仅是在别人创造的生态里去做各种各样的所谓颠覆和创新。成为生态主宰者的渴望已是前所未有的强烈。
但手机市场的失利却使互联网巨头的平台梦变得暗淡无光。围绕着移动互联网而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构筑似乎已是遥遥无期。是时机未到吗?还是所想本就是错的,一切只是空中楼阁般的美丽幻想?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手机终端的争夺战已暂告一段落。但是围绕着移动互联网的布局还在继续。操作系统、浏览器、新闻客户端、助手类应用以及种类繁多的App领域正在持续上演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争夺战。
相关报道:
- 互联网手机市场拐点隐现:低价竞争或将过去2015-06-23
- 黄明权:用“游戏”的思路做互联网手机2014-05-26
- 外媒眼中的中国互联网手机行业2014-04-16
- 互联网手机今安在:小米靠低端冲量 跟随者匿迹2013-08-07
- 互联网手机为何跳不出“富二代”怪圈?2013-04-26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