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动社交领域微信一家独大局面已久,但试图抢食者仍然前赴后继。有背景支持的易信、来往曾试图整合差异化资源从正面抢夺微信用户,但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契机下,一些移动社交应用另辟蹊径,尝试从分割移动社交使用场景入手实现突围。而此时易信、来往也转变策略,开始推出个性化功能以吸引更多用户。
分割使用场景:脉脉、无秘都在做
最近一段时间,移动社交初创应用脉脉在互联网圈突然知名。原因在于该应用打出了一个“工作用脉脉,生活用微信”的宣传口号,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该口号直接击中了微信要害。越来越多的用户将所有的社交关系链全部导入微信,导致微信内社交关系链出现混乱。
脉脉试图为微信“梳理”一部分混乱。做法是先帮移动社交用户将使用场景划分清楚,然后再利用产品服务吸引并留住用户。但脉脉市场总监张伟表示,脉脉并不是抢夺微信用户,而是帮移动社交用户重新梳理社交平台。
张伟告诉牛华网,脉脉在拓展和建立社交关系上与微信截然不同,脉脉更侧重于挖掘用户的一度和二度人脉。简单的说,借助算法脉脉可以对用户二度人脉进行再次挖掘,然后通过社交的方式让关系链产生。
这种做法并不是直接从微信手中抢夺用户,但却能令用户产生划分使用场景的意愿。这一做法同时间无秘也在用,无秘是一款模仿美国Secret的初创应用,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匿名发表言论的平台。相对于近乎于实名制的微信来说,无秘成功分割了微信中那些希望匿名发表言论的用户。
无秘创始人林承仁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好奇是匿名社交最大的点。这也为无秘提供了足够的用户粘性,在无秘上每天都会有大量用户吐槽、发泄或者爆料。但好景不长,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无秘开始进入低迷期,甚至还被苹果应用商店下架。
在经历来往、易信等“富二代”正面冲击微信未果之后,移动社交领域看似风平浪静却暗藏汹涌。以分割场景和创新模式的初创应用,在抢食移动社交用户的战斗中已然收获了一部分胜利。
但这并不代表无秘和脉脉能对微信产生威胁,对此易观智库总经理闫小佳表示,无秘和脉脉其实是垂直细分移动社交用户,而不是抢食微信用户。“无秘、脉脉与微信的关系其实更像是互补,而不是竞争。它们扩充引导了部分用户,对整个移动生态系统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易信、来往:改变策略能否成功
对于脉脉、无秘来说,易信与来往更像是与微信体量相当的竞争对手。二者都有实力强大的后盾做依托,并且在发布之初都曾豪言要与微信一争高下。但从出现至今,易信与来往并没有对微信产生实质性威胁,二者如今不得不转变策略谋求曲线突围。
易信最开始打出的口号是免费短信、免费语音,因运营商参与其中,易信生来在即时通信方面就存在优势,网易与中国电信也将这种优势作为主要宣传点之一。不过,虽然易信一周年官方宣称用户量已过亿,月活跃用户超30%,但坊间传闻易信实际月活跃用户不足10%。
没有应用场景、目标用户与微信高度重合等原因,被认为是易信一年下来难以“长大”的根本原因。
在闫小佳看来,易信难以“长大”的原因还在于网易与中国电信的分工问题。网易负责产品而电信负责营销推广,闫小佳分析,电信在推广易信过程中使用的强制推广策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易信的真实用户活跃度。
与易信同样遭遇的还有阿里推出的来往。来往刚诞生时,为增加知名度,马云曾在阿里巴巴内部论坛发帖,强制每一个阿里员工在一个月时间内必须有外部来往100个用户。或许是在马云的“关心”下,之后来往的用户量级骤增。但今年三月,马云对来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表示不再急于追赶微信。“最后好与坏还有3-5年,慢慢来。”
从推出到现在,来往相继推出了扎堆、阅后即焚等新鲜功能,在差异化服务层面来往与易信算是殊途同归。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来往用户数虽然在猛增,但其中不乏有尝鲜者,以及为了获得红包、返券注册了账号,后来变得活跃性极差的“僵尸”用户。
不难看出,来往与易信极其相似。作为微信追赶者而生,却在追赶的过程中被迫改变策略,易信不久前也开始推广“问一问”、拼车等功能,希望以差异化功能进驻用户的某个使用场景,从而提高粘性。
现在的问题是,当微信渐渐成为一种必需品时,后来者们试图以分割场景为优势与微信分庭抗礼。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对这种现象持有谨慎态度,他认为后来者们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对微信产生实质性威胁,其根本原因在于用户一旦选择社交产品就很难放弃,因为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已经在这个平台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更换。
相关报道:
- 微信发文回应提现手续费:规避成本 提升支付频次2016-02-16
- 低频次app终结者 微信或将推应用号 2016-01-11
- 万物互联 微信鏖兵--微信生态开发者大会议程揭晓2015-12-04
- 全球最佳应用Top 100:国产应用微信上榜2015-10-29
- 微信生态开发者大会12月举行 众多大咖助阵2015-10-23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