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印度互联网创业大热:会出现“下一个苹果”?
2014-12-19 10:42  腾讯科技  徐安娜  我要评论()
字号:T|T

[摘要]一股由年轻人主导,百花齐放、鼓舞人心、包容性强的科技创业热潮正在印度涌动。

印度互联网创业大热:会出现“下一个苹果”?

印度有相当一部人接触互联网最先是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始的。

印度已经俨然成为科技巨头的掘金圣地。

本周三,印度最大的买房租房网站Housing.com宣布融资9000万美元,由日本软银领投。此前的10月底,印度电商Snapdeal及出租车租赁公司Ola Cabs分别获得软银融资6.27亿美元和2.1亿美元。加上2011年投资InMobi的2亿美元,软银对印度互联网公司的总投资额已超过10亿美元。

今年11月,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发布《财务报告》时称,“我们相信印度的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未来十年印度将持续强劲增长。”

除了软银,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在印度市场表现也相当活跃。500 Startups印度合伙人潘卡基·耆那(Pankaj Jain)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表示,印度目前有四五十家加速器,包括微软加速器、GSF创业加速器、《印度时报》旗下的Tlabs加速器等。随着越来越多本土加速器的出现,初创公司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由于一部分加速器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得不够快,两年之后,可能就会被淘汰。

当问及如何看待印度创业生态系统时,Pankaj表示,2007年,创业被认为是冒险、疯狂的事。那时多数人会选择去咨询、银行业工作,或为谷歌、麦肯锡等大公司打工,所以初创公司招人、留人相当困难。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使得很多公司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

2011年,印度一批初创公司开始兴起,如Flipkart, Snapdeal, Let’s Dial等,这些公司发展迅猛,吸引了很多来自摩根大通等知名企业员工的加入。与此同时,大批海外印度裔人才回流,包括一些海归精英及出生在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印度裔高级工程师,这一波回流助推了印度创业潮的涌动。

2011-2012年间,印度主流媒体开始关注报道初创公司,大众,尤其是父母也开始慢慢接受并认可孩子的创业想法。部分印度人有朋友在Facebook、Twitter等地方工作,了解到这些公司上市后市值多少,朋友赚了多少,他们也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高盛的分析报告指出,2015年,新兴市场的经济状况将得到改善,发展令人瞩目。报告预测,2016年印度GDP增长将突破6.8%。

现在正是印度创业的黄金时代,一股由年轻人主导,百花齐放、鼓舞人心、包容性强的科技创业热潮正在南亚涌动。在那里,资本和创业者们都在为创建印度的“苹果”而努力。

印度创业热潮渐起

《印度时报》互联网首席执行官萨强·贾万尼(Satyan Gajwani)

出生在美国迈阿密,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不久来到印度。自2012年起,萨强担任《印度时报》互联网首席执行官,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投资、并购。比如今年美国著名新闻网站Huffington Post,Business Insider都与《印度时报》合作推出了印度版。

萨强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自己在印度呆了已将近六年,但明显感受到过去六个月所呈现出来的爆发式的创投热潮是前所未有的。

并且大多数印度消费型初创公司是直接与Facebook,谷歌、亚马逊等全球巨头竞争,对产品的标准要求并不低。另外,积极的一面是印度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但他们还不擅长跨部门工作,比如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仍然需要多种人才来支撑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重要的是,年轻人对待创业有了实质性的转变。两年前,六七成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会选择咨询、银行业,但这种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创业已成为了年轻人新的选择。尽管创业失败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远不及硅谷那般宽容,但还是有一些投资人会欣赏他们。

萨强透露,“我就喜欢雇佣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因为很多时候创业失败并非个人原因,而取决于市场、大环境等。事实上,我们公司内部目前最优秀的员工是那些曾经创业失败的人,他们都成为了各自业务的领头人,因为他们内心仍然保持着创业的激情。”

就印度融资环境而言,初创公司用户数短时间内积累到50万时就可以开始融资。随着天使网络的兴起,早期融资环境正在慢慢完善。印度整体的创投环境已经有五年前中国的影子。

萨强告诉腾讯科技,很多人说印度创投生态体系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投资并购项目少,缺乏退出机制。他表示,快速退出能让投资者有资本进入下一轮融资。但在印度,传统VC过去十年间很少有退出的。

一方面,很少有大公司收购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另一方面,很多互联网公司发展了六、七年,拿到过几轮融资,估值高,而规模又没达到上市,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投资者对回报的不确定性浇灭了他们的冒险热情。但最近几年整体环境有所改善,传统VC的冒险劲头也在上升。

印度“苹果”将来自电商?

印度电商Snapdeal创始人兼CEO库纳尔·贝尔(Kunal Bahl)出生在印度,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沃顿商学院。2010年创办Snapdeal,是一家电商公司,旨在为买卖双方创造改变人生的生活体验。今年10月底,拿到软银6.27亿美元的融资,使其2014年的融资总额接近10亿美元。短短四年,Snapdeal目前的年增长率已高达600%。

库纳尔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Snapdeal刚开始想做的是团购,2012年初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参访,回去后,一夜之间改变了商业模式,从一家以服务为主的公司转型至以产品为主的公司。

库纳尔回忆道,刚创业时,办公室设在德里一栋公寓的地下室,刚开始招人特别困难,当时自己主要通过Linkedin来招员工,而现在Snapdeal已经拥有一支超过2500名成员,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强劲团队。与此同时,Snapdeal正在孵化第一期跟移动技术相关的创业项目,库纳尔希望能将所学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创业者,助他们一臂之力。

谈到投资并购,库纳尔希望Snapdeal开发一个无与伦比的技术平台。本周一,Snapdeal刚完成对Wishpicker的收购,Wishpicker是一家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提供礼物购买推荐的平台,这也是Snapdeal迄今完成的第五笔收购。

当问及下一个”苹果“是否会出现在印度时,库纳尔的答案是YES。他说看到阿里巴巴今年成功上市,他对印度不断蓬勃发展的企业充满信心。他也表示,与之前相比,印度整个社会对创业者更为尊重,对创业失败也更为宽容。

印度的电商正经历着指数式的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发布报告,印度智能机的销量在过去两年内显著增加。目前国内生产商销售的智能机价格低至每部70美元,且已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他们瞄准了之前不能企及的大部分偏远地区。库纳尔表示,Snapdeal要致力于引领印度移动电商的变革。

印度“苹果”的出现尚远

People’s Group创始人兼CEO 阿努帕姆•米塔尔(Anupam Mittal)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曾被《彭博商业周刊》评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50人之一,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创业项目是Shaadi.com,一家类似于世纪佳缘的婚恋网站。

阿努帕姆分享说,自己1998年创业时,根本没人相信互联网,拿着方案去雅虎却遭到周围人的质疑。现在印度创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但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机会无穷,创业者的冒险意识在不断加强,孵化器和加速器也在不断普及。

最好的投资者是那些本身就是创业的,因为他们懂得创业的种种艰辛。阿努帕姆有过无数次的创业经历,现在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同时希望能帮助创业者认清方向,快速成长,目前他投资的公司已有四五十家。

与库纳尔相比,阿努帕姆对未来能否出现“苹果”级公司判断更为保守一些,他说虽然目前我们有一些优秀企业如Infosys, 塔塔等,但要创办Facebook、苹果这样的企业需要庞大的市场作为根基,目前似乎还比较遥远。

谈及并购问题,阿努帕姆表示,与两三年前相比,情况仍然不是那么乐观。此前Facebook收购了印度第一家公司,然后整个团队都搬往加州;思科和雅虎也收购了一些公司,但除了《印度时报》今年完成了一笔超过200万美元的收购,其他基本是以10-200万美元的价格区间收购的。他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印度本土的大公司收购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

印度互联网发展的人口红利

2013年5月,《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中产阶级:增长引擎还是松动齿轮”的文章,来探讨人们是否高估了这一阶层的消费潜力。印度拥有13亿人口,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1/4,数目几乎与美国总人口相当。

麦肯锡预测,印度人口红利将成为其互联网增长的关键动力。印度的网民人数有望从2013年的1.5亿增加至2018年的5亿。

Pankaj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回忆说,2010年来印度,他的司机连饮水问题还没解决。而今年早些时候,同样是那位司机在Pankaj的Facebook上留言说,“先生,如果您在德里,请通知我。”也就是说,四年前连饮水问题都未能解决的人,现在已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给Pankaj发送Facebook消息。

印度错过了PC革命,PC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仍然昂贵。目前印度有相当一部人接触互联网最先是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始的。

中国目前的用户是购买新的智能机取代旧的;但印度的用户购买智能机取代的是原来的功能机,比如20美元的诺基亚手机。《时代周刊》本月宣称,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手机品牌商竞相抢夺印度这块蛋糕的原因。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印度 互联网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