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评论 > 正文

物联网概念升级 下一波科技浪潮是“万物互联”
2014-01-14 15:48  牛华网  尤静  我要评论()
字号:T|T

万物互联

导语:硅谷著名的IT分析师分析师本-巴加林(Ben Bajarin)今天在《时代》上撰文称,“万物互联”是今届CES,也是未来科技产业的下一件大事。

全文如下:

万物互联

CES开幕前,我写了一篇文章,预测了CES上的8个技术趋势。我“遗漏”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那是因为我原以为“万物互联”将隐藏于所有趋势之中。

但现在,我认为应将其列举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科技趋势,因为只有它,才是今届CES的真正主题。

思科CEO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让我明白了这一点。在一次会议中,钱伯斯概述了思科对“万物互联”的理解,他预测在公共部门领域,“万物互联”的总规模将达到4.6万亿美元。

钱伯斯认为,“万物互联”对城市规划将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军事、医疗、环境等多个领域。最初我以为听错了,但当我真正了解了“万物互联”的含义,我开始意识到,这一预测毫不夸张。

“万物互联”是一个短语,是对所有具备特殊功能,联网、智能设备的简称。例如,在展会上,我看到了联网炖锅,可被移动设备控制,用户能在地球另一端调整它的设置。

今届CES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网汽车。汽车制造商在介绍自家产品时,也都提到了“万物互联”的概念。

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手表,一夜间似乎所有联网或可与其它设备、软件、服务相连的设备都被冠上了“智能”名号。

某公司甚至推出了Sleep Number智能床,该产品床垫内置的500个传感器能检测用户的睡眠状态,及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应用程序发送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

CES会场面积约200万平方英尺,转了一圈下来我发现很难看到“无连接”设备。在与健康相关的展区更是如此,约有60个展台展出了能检测心律、热量消耗、血压甚至集成心电图系统的可穿戴设备。我试戴了Fitbit的Force智能腕带,在会场内转了一天,结果它“告诉”我,我走了超过2万步。

汽车制造商的宣传点也是智能和连接,此外还有联网电视、联网冰箱、联网家电和家庭自动化系统。

主要领域

“万物互联”竟集中于健康领域,听起来十分有趣,但我认为无可厚非。在健康医疗展区,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United Healthcare设了大型展台,展出各种健康监测设备和在线服务。

医疗保险服务商和保险公司都知道,与其花钱让客户去医院,不如投资打造能让客户保持健康、远离疾病的设备,毕竟成本要低的多。正因为如此,医疗保险服务商和保险公司都非常信奉“万物互联”。

在CES上亮相的此类设备有Jawbone Up、Misfit Shine、Nike Fuelband、Fibit Force等,主要用途是监督用户进行锻炼。其中一些设备,如联网血压计、血糖仪,甚至能够将收集到的数据发送给医师,以跟踪用户的进展。

联网汽车将改变汽车产业。运营商AT&T公司公布了专为汽车制造商打造的新平台,帮助它们添加4G网络和服务到汽车内。在CES上,AT&T还宣布,奥迪和通用将使用该公司的4G解决方案。

出席展会的芯片制造商多推出了专为“万物互联”设备打造的芯片,包括英特尔、Nvidia、高通等。其中,英特尔发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Quartz芯片和Edison系统芯片。Edison只有SD卡大小,但集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万物互联”设备。

高通是“万物联网”领域的真正赢家。过去两年里,该公司的移动芯片和收音机被数百万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采用。该公司还推出了Digital Sixth Sense传感器。

据悉,制造商们每年出货数十亿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让灯具、家电、家庭自动化系统设备能连接到其它设备或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到2020年,联网设备使用量将达到2200亿。

未来前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们就一直在谈论联网设备。但直到今年的CES,它才真正成为主流。未来三至五年,所有公司都将集中精力,打造联网产品和服务,我们将迎来充满智能设备、服务和生态系统的新世界。

毫无疑问,“万物互联”是科技产业的下一件大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万物互联”是大势所趋。但各行各业也不得不应对安全、隐私、硬件兼容、软件兼容、同步、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十项技术的挑战。

不过既然“万物互联”是未来主要的科技趋势,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就成了科技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物联网 科技 浪潮 万物互联

责任编辑:尤静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