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评论 > 正文

乐视主动曝光LeCloud背后:攻击小米腹地
2015-01-21 13:02  牛华网  王新宇  我要评论()
字号:T|T

乐视近日举行发布会向外界公布一些关于“SEE计划”超级汽车和LeUI系统的相关情况,同时也提到在软件生态层面,乐视已经基于LeCloud平台开发出适用于超级汽车、智能电视以及移动终端的LeUI系统。

发布会上,乐视U I系统开发总监黄滔着重介绍了LeUI 系统 Auto版,而传闻中的Mobile版还不见踪影。但即使寥寥数语,外界仍然发现乐视这次主动曝光LeCloud的原因:以系统PK系统,即以LeUI与小米MIUI竞争。

乐视与小米生态之战

乐视与小米的竞争如今已然成为互联网圈内等同于“小3”大战的另一场“战役”,近日双方更是大打口水战。实际上早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小米推出盒子时,就已经与乐视站在了对立面。

之后小米推出电视、投资视频网站,其整套的生态模式与乐视太过相似,出现直接竞争在所难免。硬件方面,目前乐视与小米的交集只在智能电视这一块,未来乐视推出智能手机后与小米还有交集。软件方面,此前乐视超级电视搭载的UI系统只在电视领域,但现在乐视公布LeCloud平台后,情况将有所改变。

基于LeCloud,乐视将推出超级汽车、移动终端及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其中智能电视和移动终端将与小米形成直接竞争关系。众所周知,MIUI系统在小米生态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为小米引流控制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

据小米官方数据,截至2014年8月MIUI用户突破7000万。乐视官方数据显示,乐视超级电视2014年全年销量突破150万,月均开机率超过90%。由此测算,超级电视搭载的LeUI系统其稳定用户数在130万左右,与小米MIUI用户相差甚远。

但实际上小米与乐视目前直接竞争的MIUI TV版,其用户数与乐视则存在一定差距。有消息显示,小米电视2014年销量只有30万台,与乐视150万台相比差别明显。也就是说,在电视操作系统层面,乐视完胜小米。

但对于还未露面的乐视手机和LeUI系统Mobile版,小米MIUI将会是一座大山。

乐视希望复制电视领域的成功到汽车和手机领域,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与小米产生竞争。乐视的优势在于它在打造一套一云多屏的生态系统,通过一云多屏的生态架构,让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终端都可接入LeUI系统获取丰富的乐视生态服务,包括LeUI 系统 Auto版、LeUI系统Mobile版、LeUI系统TV版等。在LeUI系统打造的乐迷生活圈中,汽车、移动、电视等智能设备能够实现多屏无缝衔接,互联互通。

乐视官方表示,乐视成为继苹果、谷歌之后,中国首个打通全终端UI系统的互联网公司。弦外之音,小米在终端系统的构建方面要落后于乐视。

小米为什么要“仇恨”乐视?

从谷歌、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的竞争中不难看出,当今市场竞争已从单纯的设备、软件竞争升级到生态竞争。小米及乐视都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生态系统,以期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占据先机。

乐视与小米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以软件入局,后来在硬件层面有所交集。如果抛开乐视单看小米,小米今天450亿美元的估值超乎想象,实际上这不仅是对小米手机单个产品的估值,而是对小米整个生态的估值。

近几年,小米已经从手机拓展到电视、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多个领域,小米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具有协同效应的完整生态系统,在该生态中任何一环都必不可少。但也正是从多个层面尝试搭建生态系统,小米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每当进入一个新领域就会产生新的竞争,小米电视、小米手环、小米路由器等等,这些产品都有对应领域的直接竞争对手。

但对于整个小米生态和450亿美金估值来说,这些产品布局又不可或缺,它们代表着小米未来的升值空间,一旦中间有某一环节脱轨,对于小米的打击可谓不轻。

小米为什么要仇恨乐视?原因就在于乐视今天在智能电视领域的成功压缩了小米的升值空间,而乐视手机的潜在威胁还没有计算在内。

小米电视负责人王川为什么攻击乐视生态,而不是攻击乐视电视或乐视视频?原因就在于乐视现今的生态系统与小米有太多交集之处,电视、手机、视频等等,坊间传闻小米即将涉足影视剧产业,也将会与乐视影业直面竞争。

另外,乐视为国内上市公司,小米虽然还未上市但已有450亿美金估值。虽然雷军声称小米5年内不考虑上市,但这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的承诺。乐视需要扩大业务规模创造升值空间以刺激股票,而小米则需要拓展业务不断讲新的故事以增加估值。

今天乐视公布LeUI系统计划,正是攻击小米腹地的前奏。在操作系统领域,乐视是后起之秀,但小米此时也该重新思考一下如何应战了。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乐视 小米

责任编辑:王新宇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