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37亿元!意料之中,今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再次创下了一个令所有人惊叹的数字。
一天,全网一千多亿的交易额,拥有如此的体量与速度,“双十一”早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一个值得探究的社会现象。
一如它的标签“购物狂欢节”,作为一个“买买买”的节日,狂欢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购物与快乐之间的心理联系。这场狂欢的缔造者阿里巴巴精妙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份联系,并开创性的用一场充满快乐元素的晚会成功将消费者的购物激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狂欢之下的悲伤插曲
但线上的火爆无法掩盖线下物流、服务的复杂性。
“您好,这里是xx大厦xx室,我有东西要寄,请过来取一下。”估计这是几天来,快递从业人员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而所谓的“东西”便是消费者“双十一”期间网购的物品。
伴随着漂亮的数字,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缓缓落下了帷幕。快递行业则迎来了最繁忙的时节,不仅要应对送货高峰,还要应对消费者的退货诉求。有的上午刚把货物送到,下午便接到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电话,而且整体的退货比例并不低。
每年的"双十一"可能都是快递员最挣钱的时候,可这份钱挣的并不轻松。与平时相比,几何级暴增的货物配送让快递员们不堪重负。
不同于往年,今年"双十一"的娱乐化色彩格外浓厚,从颇具喜感的口水仗到响彻水立方的史无前例的“双十一春晚”,参战各方的娱乐造势可谓是登封造极,巨额的销售数字是这场娱乐效应的最直接体现。
但如果人们不是那么健忘,应该还会记得那位倒在"双十一"前的年仅36岁的谢师傅,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却因过度劳累诱发心肌炎导致猝死。
这已不是第一起快递员猝死案例,2013年,也是"双十一"马上要到了的时候,刚刚从事快递行业三个月的邱厚金,倒在了送货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
去年,那位在寒风中睡着的快递员也是令很多人心酸不已。
这些悲伤的插曲应该引起各方的重视。当各方为屡创新高的“双十一”交易额欢呼雀跃时,应该思考,怎样才能既让快递员挣到钱又让他们少一些无谓的奔波?
极富争议的“双十一”
回溯首次“双十一”,当时淘宝刚刚起步,网购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品总额比重不到2%,网购用户刚刚突破1亿。而今天,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
不能否认,“双十一”对于国内电子商务的增长功不可没。
正如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言,“居功阙伟”的“双十一”完全可以被写进当代中国的商业史卷中。
但他也在质疑,“双十一”已经完成了启蒙的重任,可以退出商业舞台了。此外,他还特别指出,集中爆发的物流配送造成了新的公共危机。“早在前两年,几何级暴增的货物配送量让全国物流体系一次次地经受考验,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和社会资源浪费,"双十一"已经同春运一样,成为了一个新的公共危机。”吴晓波说。
针对吴晓波的言论,财经评论员、互联网观察员《营球世界杯》作者刘泳华则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在目前6亿多的网民中,参与“双十一”的只是一部分人而非全部,另外还有8亿的中国人不是网民,这些人才是网购新红利,电商产业新的增长点,如此庞大的市场,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双十一”的启蒙意义已经消失。
对于吴晓波所质疑的物流配送问题,刘泳华表示,市场化的物流配送不仅没有造成公共危机,反而显示了优于春运的配送体系。他还指出,为了解决潜在的物流隐患,电商平台已经在想办法,比如天猫通过菜鸟物流平台调动社会物流力量,而苏宁将“双十一”的抢购往前挪几天,往后延几天等等。
成功还是失败?
或许可以先暂时搁置争议,探讨一下,谁还需要"双十一"?
国家需要。从国务院总理的贺电到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的亲自视察,都是对阿里巴巴以及“双十一”的最好背书,也表达了政府对于“双十一”在拉动内需增长方面成绩的认可。
此外,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计划契合了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基本方针。今年农村淘宝首次参加“双十一”,战绩可喜,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的消费力。
日前,商务部发声,力挺“双十一”,据《北京晨报》报道,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双十一”网络促销现象形成的基本原因是电子商务市场化程度很高,市场需求拉动明显。“政府是乐见其成的,并给它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消费者需要。惊人的数字表明,国人是有消费的意愿和能力的,也表明,消费者对于“价格”是敏感的。有细心的媒体调查发现,“双十一”期间,有6成商品是真正降价的,这足以令消费者疯狂。
平台需要。这既可以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流量,增强资本市场的信心,也是平台间斗争的有效手段。
商家需要。一方面,无利不起早,通过有效的运作,总不至于赔本赚吆喝。一方面,平台效应已经形成,谁要“玩不起”或者是“不想玩”就会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最后,快递员需要。因为这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更高的收入。有人说,快递员该感谢“双十一”让他们的收入得以增长。是的,当前的社会状况下,他们的确该感谢“双十一”。可退一步想,如果他们的收入增长只能依靠“双十一”,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而以上所有需要的实现途径,无非就是让消费者“买买买”。“双十一”已经举办了七个年头,在网购已成为网民们普遍认可的消费方式的今天,它真的还不能成功身退吗?这到底是“双十一”的成功还是失败?
事实上,消费者无非就是想买一个“划算”。如果人为地将这个“划算”设定在“双十一”,到底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其中的得与失该如何权衡?作为平台方,到底该如何划定自己可以到达的边界?当大平台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何保证商家的自由?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报道:
- 八年双11从“造节”到“狂欢” 看电商的变革与创新2016-12-26
- 天猫双11连创新纪录 15小时完成去年交易总额2016-11-11
- 飞猪要做出境游标杆 双11相关产品成“剁脚族”囤货必备2016-11-04
- 苏宁双十一玩穿越造“笑倾城” 新代言人杨洋携张天爱担纲城主2016-10-18
- 双十一买旅游商品成时尚 阿里旅行首推航空联盟神秘商品2016-10-14
本类最新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