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互联网 > 网络安全 > 正文

首届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召开 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2018-09-06 16:21   华夏晚报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9月4日上午,ISC 2018互联网安全大会正式开幕。4日下午,以“共创军民融合,共建网络国防”为主题的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建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温百华、清华大学教授段海新、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360企业安全集团总裁吴云坤等嘉宾出席并发言。

信息化时代,网络安全既渗透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又贯穿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2018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2018年中美贸易之争,使得我国信息技术产品的自主可控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信息技术源头的争夺更加白热化,自主可控必须走军民融合之路,集国家、军队、企业等多方之合力,方能根本推动长久发展。

基于此,首届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在第六届互联网安全大会召开期间举行,论坛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网络空间安全攻防技术及实践应用”、“军民融合视角下网络空间安全体系设想”、“军民融合视角下的国外军地网络空间力量发展与思考”等四个主题方向展开交流和研讨。

24

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多模态智能网络及内生安全”的演讲,他指出,国家安全战略里面重大举措就是要研究网络安全战略的刚需,需要开启一个多模态网络时代。必须抛弃过时的尽力而为,缝缝补补的网络技术发展路线,改变基因。为驱动来推动可增量部署网络技术产业升级,跟现有的互联网进行增量,平衡增量部署。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审视提升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从基线技术的角度,阐述多模态智慧网络的理念和核心技术体系,从内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全新的安全发展路线图,为未来网络和网络颠覆性创新和产业升级指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方向。

25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建华在本届论坛中分享了我国信息安全的问题与对策,他表示信息安全基本目标是对信息的处理和使用。在网络安全方面,需要一个顶层的设计和长期的战略,要树立安全和发展并重的理念,甚至要把安全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26

360企业安全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在论坛上说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网络应用也是数不清的,从安全角度上来说,互联网是平的,是没有高地的,而一个没有高地的战场,从战争的角度来说,一定是易攻难守,这个和网络安全目前的现状是一样的。网络安全的攻和防实际上是四万人对四个人的不平等战争,怎么样改变这种不平等?就是我们要靠技术创新,要靠技术进步,要靠构建安全大脑,要靠构建我们的网络安全运营的指挥中心,要靠大数据,把我们零散的网络安全守护变成可数字化的力量,然后能够集中调度,把网络安全的攻和防拉回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是军民融合当前面临的重要的任务。

27

温百华在论坛中介绍了美国军事网络力量发展现状和启示。从网络国防体制下的美国军事网络力量的基本情况,和美军的军事网络力量的结构,作战样式和装备,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三个方面发表演讲。在演讲最后指出,网电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向军事领域拓展,也可以向民事领域拓展。

28

清华大学教授段海新参与此次论坛并发布演讲,针对互联网缓存和CDN的攻击,从攻击和防御的具体技术方面进行全方位讲解。他指出,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当初所设计的一个端到端的应用模式,网络变得非常复杂,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现在的互联网协议开发、实现、部署等急需要各个CDN厂商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29

360企业安全集团总裁吴云坤在“从网络安全实践看军民融合”的演讲中表示:我们完全可以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对信息化改造的早期把网络安全内嵌进去,而不是事后的防御。在这个过程当中,完全可以利用民营公司力量参与到国家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的规划及建设当中,这是军民融合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0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作战领域,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边疆,我们需要立足国情,以军民融合为抓手构建国家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形成军地一体的国家网络空间防御体系布局,推动优势互补,构筑网络空间安全盾牌,积极推动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网络空间安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网络安全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江苏奥蓝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