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ofo牵手凤凰储备战略“弹药库” 共享单车产能将成最终胜负手
2017-05-10 17:00  牛华网  侃科技  我要评论()
字号:T|T

资本过后,共享单车开始进入下一个维度的竞争。

微信图片_20170510165626

微信图片_20170510165626

日前,ofo宣布与上海凤凰自行车厂(以下简称“凤凰”)达成战略合作。凤凰将为ofo提供500万单车年产能,并利用其海外营销网络帮助ofo向海外投放100万辆小黄车。ofo将在凤凰生产的小黄车上添加凤凰品牌标识,推动凤凰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

共享单车发展到今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影响到的不止是C端用户,已经开始向产业链上游进发,辐射整个单车产业。

ofo:深入产业链上游

ofo与凤凰的签约,是共享单车巨大需求下的必然。凤凰有120年造车历史,并且连续40年占据中国自有单车品牌出口第一位置,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能为ofo带来巨大的产能供给。

根据ofo官方透露,今年1月ofo投入市场的单车数量约80万辆,而到4月份,这个数字已增长至400万辆。而另一家共享单车摩拜,截至今年4月,其官方透露也累计投入了365万量。在不计算其他单车平台的情况下,仅ofo和摩拜相加就有约1000万台的投放,这对共享单车的产能提出了严峻了考验。

这种情况下,类似ofo这种进入产业链上游的动作就是必备战略。4月ofo已经与富士达签订了一份年产1000万辆自行车的合作,这次与凤凰500万辆的合作将再次夯实ofo在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

对于ofo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后勤保障”。

产能竞争新时代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已经从用户竞争、资本竞争过渡到产能竞争。

以ofo为例,ofo的单车投放量在今年3月以来,几乎是按照每周40-50万辆的速度进行投放。对比中国自行车协会公布的2016年国内全年8005万辆的自行车产能,每周仅ofo一家投放的单车数量就占到了去年全国每周单车产能的1/3。

有机构估算,今年投向市场的共享单车总数约在3000万辆左右。

与此同时,市场头部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发力。ofo与富士达、凤凰签约,摩拜此前与富士康、天津爱玛达成合作,不久前又宣布日产10万辆的规模,不过外界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日产10万辆,也就是单月300万的规模,一年3600万,而根据全国自行车协会给出的年产8005辆的数字来看,摩拜就能占去近二分之一产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ofo与凤凰签约的框架里,还有一条是凤凰将帮助小黄车在海外落地100万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共享单车进入产能竞争以后,足够满足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需求。单车平台在拓展三四线城市的同时,也同步拓展海外市场。ofo目前已经在硅谷、伦敦、新加坡等国际一线城市投入运营,未来肯定会进入更多城市,这就需要产能必须跟上,与凤凰的合作不仅解决了产能,还能协同落地,这是其他单车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

而且笔者猜测,ofo提高产能的一大诱因正是要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以美国市场为例,全美共享单车数量只有4万辆,想想这里面蕴藏着多大的市场机会。

互联网创新推动实体经济

此次ofo与凤凰的合作框架里,还有一条是ofo将在凤凰生产的小黄车上添加凤凰品牌标识,ofo表示这将推动凤凰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

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对实体产业的再造和升级愈发明显。打车软件、o2o,过去都对实体经济升级做出不少贡献,比如解决信息不对称、创造就业岗位等。

进入共享单车时代,对传统自行车产业来说,并非是一种掠夺。当平台流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共享单车就会对上下游产业造成影响。

对上游来说,改变整个生产和制造流程,ofo与凤凰签订500万辆就证明,实体经济吸收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市场反馈,调整策略以市场需求出发,改善制造流程。

对下游来说,自行车进入共享时代,传统销售模式受到冲击。但经营者也要适时改变思路,从大众市场之外的角度切入细分市场,赢得用户。

对某些细分场景来说,可以选择与共享单车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出行。比如在风景区,就可以与共享单车合作。

可以看到,共享单车解决了城市用户短途出行的问题后,还有更多细分市场可以开发。这其中就能参与到各个行业中去,发挥作用。

共享单车现在真正进入2B和2C两块市场,B端与上游企业合作,占领产能保证供给,C端不断推陈出新,赢取用户和市场。就像ofo与凤凰的合作,共享单车可以不断吸收周边虚拟经和实体经济的资源优势,覆盖研发、制造、服务、运维等全部环节,凤凰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可以拥抱互联网改善产业结构,达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ofo

责任编辑:王新宇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