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互联网 > 动态 > 正文

刚刚,腾讯宣布大变革!互联网开启下一个时代!
2018-09-30 15:18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今天,腾讯在20岁生日之际,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方案:既保持深耕垂直领域的优势和特点,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CD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又突出聚焦融合效应,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表示:

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升级,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上半场腾讯通过连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下半场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助力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技术是腾讯公司最坚实的底层基础设施,面向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时代,腾讯将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融合的下一代形态。

对于腾讯的这次组织架构调整,外界支持和批评的声音都有。我是鲜明的支持腾讯做这次组织架构变革的,特别是腾讯云与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的全新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助力腾讯把握住产业互联网的机会。

告别移动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没有永远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企业组织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地改变,以适应发展。

2012年是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分水岭,2013年为迎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腾讯进行了组织架构的调整。将整个集团按照业务不同划分为7大事业群,移动端产品与PC端产品割裂的现状彻底改变了。

比如,手机QQ、QQ空间划归到QQ所在的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SNG),手机QQ游戏则划归到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IEG)、微信独立成为微信事业群(WXG)等。这让移动端与PC端可以统一为用户提供服务,减少了组织之间的壁垒和层级。

2013年这次变革,让腾讯迅速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稳稳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超级船票”。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人与人、人与服务的连接,更注重的是C端用户体验。而腾讯以产品为单位将公司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组织,可以提升每个事业群对市场的敏感度,更快的响应C端用户的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减少大企业病的影响。

2017年底开始,智能手机销量第一次出现全球性下滑,手机网民数量增长放缓。显然,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了,这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崛起,这让IoT(internet of things)的时代越来越近。

腾讯在行业里第一个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并将腾讯的未来愿景定位在“连接一切”。当完成了人与人、人与信息、服务的连接之后,在IoT的时代将开启人与物、人与组织、物与物、物与组织的连接,这些连接显然必须依靠合作伙伴来完成,这意味着腾讯必须快速具备面向B端服务的能力,迅速向产业互联网靠拢。

2017年12月,马化腾在员工大会上曾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 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的梳理。”

而IoT时代,最重要的三要素是数据、计算力和算法。要实现这三要素,就必须将依靠云计算能力,企业、政府和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业务放到云端。

因此,马化腾在许多场合都强调“云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云是人工智能的载体”。这凸显了腾讯云的重要战略地位。

为了更好的迎接IoT所带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告别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调整组织架构,拥抱B端成为必然。

在这个时代同样做了组织架构调整的还有华为。2011年,华为将组织架构分为运营商BG(业务集团)、消费者BG、企业业务BG三大业务集团,2017年8月将云业务Cloud从产品与解决方案部分拆成Cloud BU,与华为三大业务集团并列。

腾讯云已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

一个业务独立发展,就像人成年后要离开父母,单独生活一样。他必须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腾讯云的独立也同样。

首先,业绩高速增长。自从2015年腾讯云快速布局以来,每年都以超过100%的营收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整体公有云市场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腾讯云业务已经成为腾讯最具潜力的增长引擎。

据腾讯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受益于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的增长,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1%,位居所有业务增长率的第一。

另据IDC在 2018年 7 月份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腾讯云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 10%,排名第二位。

其次,技术和业务布局领先。除了业绩的快速增长之外,腾讯云在技术和业务上的布局也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腾讯拥有自研的大规模调度系统VStation,单集群调度达到10万节点,性能赶超阿里飞天。在CDN领域,腾讯云CDN 架构技术、核心组件等方面基于自研,并拥有完全核心技术。目前带宽储备达到100T,全球加速节点1300+,支撑腾讯云成为亚洲总体业务规模最大的CDN服务商。

在人工智能大潮下,腾讯云集结腾讯AI Lab、优图实验室、微信AI团队等内部顶尖AI团队,开放腾讯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人工智能科技能力,并使之与各行业业务场景相结合。

安全是企业和政府使用云服务最关注的点之一,腾讯是中国最大的安全服务提供商,拥有七大安全实验室,针对腾讯云拥有“云、管、端”协同的智慧安全防护体系。

本次组织架构调整,腾讯还将成立技术委员会,通过内部分布式开源协同,加强基础研发,打造具有腾讯特色的技术中台等一系列措施,促成更多协作与创新,提高公司的技术资源利用效率,在公司内鼓励良好的技术研发文化,让科技成为公司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动力与支撑。

在业务层面,腾讯为游戏、视频、金融、零售、电商、交通等行业中的192个业务场景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全面满足产业上云需求。很多人只知道,腾讯在58 同城、大众点评、芒果 TV、搜狗、哔哩哔哩 (bilibili)等互联网公司云服务上占比第一,其实在金融、政务方面也已经全面开花。

比如,在金融领域,服务的金融客户已经超过了6000家,合作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40多家保险公司,20多家证券公司,以及几千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其中国有的大中型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都与腾讯云进行了合作。

图为数字广东的“粤省事”

在政务云领域,自2015年起,腾讯云就开始布局政务云市场,并相继推出警务云、政务云、工业云、税收云、气象云等不同类型细分服务,还围绕云计算、大数据、LBS、安全、支付等核心能力,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数字广东”就是腾讯政务云的最典型案例,其中“粤省事”作为数字广东的重点项目。它是移动政务平台,可线上办理266项业务,大大减少市民原来线下办事的时间成本。

腾讯云的能力已经具备,但目前仍位于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之下,这阻碍了腾讯云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基础设施的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被分散在腾讯内部的多个部门,这导致腾讯云对外提供服务时候调用资源、数据、人力时候面临壁垒。

无论是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还是华为的云服务经验都证明,打云计算之战必须集中所有火力,猛攻一点。因此,必须采取组织架构调整,将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乎产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业务全都整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统一对外作战。

这个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既能服务内部的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等事业群,又能服务外部的企业、政府等合作伙伴。

综上所述,从腾讯云自身的能力以及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来看,也必须独立出去。

腾讯云独立,恰逢其时

很多观点认为,相比2009年就成立云事业部的阿里,腾讯云的独立似乎有些晚。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企业的发展讲究时机,过早过晚都不是好事,必须恰到好处。

在市场层面,云计算市场刚刚进入爆发期。据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了中国公有云发展调查报告(2018 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 264.8 亿元,相比 2016 年增长 55.7%。

信通院还预计 2018-2021 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速,预计到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902.6 亿元。显然,云计算市场正在以指数级的增长速度在发展,2018之后的三年将增长3倍。

在趋势层面,5G网络商用才是产业互联网崛起的开始。据各大运营商透露的消息,2019年下半年将开始5G试商用,这意味着NB-IoT技术将普及,从而带动万物联网的时代到来。

一直以来,B端核心技术的成熟会推动C端消费品的产生,C端消费品的升级又推动B端基础设施的升级。3G带来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5G网络必然带动IoT类联网设备的增加,而用户对联网设备和大数据应用的需求,必然倒逼更多企业、政府将业务放到云端。

因此,云计算市场将在5G商用后出现爆炸式增长。腾讯选择在5G商用的前夜调整组织架构,将腾讯云等独立打包成一个服务产业互联网的新事业群,这显然恰逢其时!

腾讯从来不是一个靠抢先机取得发展的企业,一直都是后来者居上。腾讯是一家善于反思自己的企业,他一直具备遭遇压力后下蹲,然后再弹跳起来的能力。

目前,在市场、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在来势汹汹的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大势之下,腾讯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是必须的,也是恰逢其时的!相信,各位读者与我一样,万分期待!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腾讯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江苏奥蓝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