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孙鹏飞 记者 李蕴坤
3月7日,南昌城下起阴雨。城里的肖文(化名)知道太阳终将升起,但他的生活遗留下疫情的水渍。疫情期间,没有收入,几万元的银行信用卡账单压得他无法喘息。这一天,是他在宜人贷上的最后一期还款日。他拿不出10205.14元。
逾期的风险不言而喻。肖文已经支付了2000元的逾期费,未能按时还款,每天有900多元的新债务累计。这还会影响他的征信记录。只是,与宜人贷客服的沟通并不顺利,据其称客服人员直接说出了他的家庭和工作详细地址,并以打爆通讯录和上门催收为威胁。
肖文仍在与宜人贷僵持。这笔8.8万的借款,包括逾期费,他已累计偿还了近10.4万元。
在黑猫投诉和聚投诉平台上,多位用户反映包括拍拍贷、宜人贷、玖富、捷信金融在内的多家消费金融贷机构存在收高利息、涉嫌暴力催收的情况。在聚投诉平台上,单捷信金融一家公司,周投诉量高达3509起。
此外,砍头息、714高炮曾是去年315晚会上的热议话题,并在此后被监管层整改。然而,一年后,突发的疫情,不仅让部分人群资金压力显现,更让一些网贷平台又开始蠢蠢欲动。
《IT时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央行曾发布29号文,要求对疫情期间受影响个人和企业,适当倾斜,但依然有贷款人因被隔离无法正常还款,却被网贷平台以逾期为由记录征信,更有不少714高炮平台借机敛财,5天收取高达45%的砍头息,年化率将近5900%。
吹不到的“政策暖风”
李程是湖北人,春节前辞去了工作,原本想春节后再找份工作,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失去了收入来源。
3月1日,是李程的还款日。5天后,他与宜人贷客服沟通,希望可以延期还款。客服口头应承。然而,3月10日,李程卡里还是被扣去2900多元,其中10多元是逾期费用。这是他救急的账户。
原本,李程以为这是可以避免的。
今年2月,李程看到一则关于疫情期间金融政策暖风的新闻。那是央行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9号文。文件指出,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个人和企业,可依调整后的还款安排,报送信用记录。
和李程有同样遭遇的还有王杨。王杨是玖富万卡的贷款用户,因为被隔离无法工作,2月份账单日前,他联系了客服,商讨逾期还款,为此还提供了隔离照片,客服同意了。只是,当打开3月份账单时,他发现平台依旧显示还款逾期,这笔记录甚至还上了央行征信。要抹去这笔坏账历史,他需等待5年。
为此,记者多次拨打玖富万卡、宜人贷客服电话,但均没有接通。
疫情下政策暖风似乎未能吹至消费金融市场每一个角落。一位央行征信中心的客服人员告诉《IT时报》记者,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都会参考29号文,“但具体如何操作和上报,还是取决于具体业务机构和部门。”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普惠金融中心联席主任白澄宇认为,这份文件并非强制性的,因此在具体实施上存在落差。的确,借款人无法还款是否真正与疫情有关,很难获得有效证明。
林宇(化名)是一位催债机构的负责人。他向《IT时报》记者坦言,对接的金融机构处从未下发29号文,“金融机构会讲,疫情期间要小心处理,只有少部分机构会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南和话术模板。”
林宇透露,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并没有放宽对他们的绩效考核,他们也只能在催收湖北地区用户时, 语气相对和缓些。
“昂贵”的征信报告和服务费
从看到账单的那一刻起,肖风便充满疑惑。到手8.8万元,宜人贷平台显示的合同数据却是10.53万元。差额,由8660.12元的信息咨询服务费和8673.89元的保险费填补。这两笔费用也要算利息。
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认为,如果平台属于出借人和借款人的中介,扣除手续费属于合法行为。
在一位网贷业内人士看来,大多数平台都会收取保险费和服务费,这是业内常见的“擦边球”行为,“用户往往以为第三方保险费不用算利息。”
被质疑的还有“征信服务费”。
多名用户反映被网贷平台收取了300元左右的征信服务费,甚至有的用户并没有在平台上借贷,仅仅注册后便被收取310元征信报告费,而且被直接分期付款。
这些投诉多发生在3月,而受疫情影响,央行征信中心此前曾发布公告,今年3月1日至6月30日,面向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10类农村、民营和小微金融机构,免收企业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费。
一位捷信负责催收的前员工罗冰坦言,推销产品时,有些业务员会对用户介绍贷款月利率为2%,年化24%,属合法范围,“但业务员不会告诉你,申请贷款还可能要收取服务费、短信提醒费、灵活保障服务包等其他费用。”
直到贷款发放,发现被“套路”的借贷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咬着牙还钱,要么等着它变坏账。
仍未绝迹的714高炮
去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消费金融市场的714高炮乱象。遗憾的是,1年后,714高炮并未绝迹。
所谓714高炮,指那些期限为7天或14天的高利息网络贷款,年化利率基本超过1500%。
在黑猫平台上,一位用户投诉了在有米有品上借款的经历。借款4000元,5天期,实际到手只有2200元,其中利息28元,借款服务费1772元。年化率接近5900%。
记者发现,多家网贷平台的用户晒出了借贷图片,砍头息、高利率,借款期间不断受到催收人员暴力催债,是他们的共同经历。
这似乎是一场猫鼠游戏。此前监管层曾大力整顿714高炮,但在监管的夹缝中,依旧有企业挣扎生存。毕竟,这是一款暴利的市场。
对于大平台而言,暴利反映在“砍头息”“变相高利贷”“阴阳合同”等用户投诉的词汇中。
利息究竟有多高?肖文到手8.8万元,目前已向平台偿还10.4万元(包括逾期费用)。
《IT时报》记者通过IRR计算器发现,如果按照8.8万元借款金额,以及肖文每月等额还款9260.53元算,由于本金在不断减少,这笔贷款实际年化利率高达45.43%!这突破了高利贷红线。当然如果用10多万元的合同金额算,利率会拉回至合规水准。
据悉,法律只保护年利率24%以内的利息约定,24%至36%之间的利息约定也是有效的,但是法律不会帮助出借人去追偿超过部分的利息。而超过36%部分的利息约定是无效的。
对于平台服务费用的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告诉《IT时报》记者,合同金额减去到手金额后的部分,都算综合利息费用。
夏谨言则表示,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但她同时表示需借款人提供合同再具体分析。
逐利的平台背后,汇聚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疯狂故事。
被忽视的催收员
消费者、消费金融企业、催收人员,疫情中,被影响的不仅仅是借贷人,但催收人员往往是被舆论忽视的一方。
林宇对接的不少用户,往往之前经过4家催收机构而未果。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年后,养成一个特殊人群“羊毛党”,他们以薅平台羊毛为生,恶意逃废债,有的人反催收经验丰富。
在一个300多人的反催联盟QQ群里,群员们熟知银行、平台的催债套路,清楚多少金额下银行和平台不会将他们列为老赖,“我十个朋友有九个逾期,真起诉,法院也忙不过来!”
面对催债人员,脸皮够厚,是这些“羊毛党”的第一条法则:尽可能地刺激催收者,录下对方骂人和威胁的话,随后联系投诉平台投诉。群员们甚至会使用“呼死你”反爆催收员。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此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定位是为银行兜底,依赖贷后,特别是暴力催收。但如今随着行业逐步规范,催收人员的手中,只有征信一张王牌,“之后机构可能会更重视贷前审核。”
而尹振涛表示,平台接入央行征信是大趋势。这都会断绝逃废债用户的借钱之路。因此群里有着末路狂欢的气氛。他们约定5年后再战江湖。面对这群人,林宇只有一声叹息。
疫情之下,消费金融市场有无法送达的政策春风,欺瞒、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依然存在,暴利之下,714仍未断根,而变相砍头息的情况蔓延至大平台。在这里,有惶恐的消费者、强势的平台,也有理直气壮的逃债人和寸步难行的催收员。重重矛盾,始终贯穿着这个江湖。当疫情过去后,曾留下的水渍,终将如何抹去?
(文中提及的李程、王杨、肖风、林宇、罗冰均为化名)
相关报道:
- 美国消费金融史之二:结构错配悲剧 谁在制造美国储贷危机? 2016-06-03
- 校园细分又多新玩法:O2O勾搭消费金融已非伪命题2015-11-11
- 消费金融新玩法:爱钱帮联姻南昌银行推 “闪垫侠”2015-10-16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