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评论 > 正文

网络文学进入战国时代:下一步该往何处去?
2014-01-13 16:01  牛华网  陈淑垒  我要评论()
字号:T|T

牛华网 陈淑垒 1月13日报道

过去的一年里,随着百度、腾讯等行业巨头的涌入,网络文学产业化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不难想象,盛大文学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对于曾经清贫万分的文学网站以及网络写手来说,网络文学产业今天所受到的来自资本领域的关注无疑是极大利好,然而,当我们追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历程,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却始终难以散去:当产业资本在网文的世界里疯狂掘金,文学网站以及网络写手因此而受益时,网络文学自身的未来又在哪里?

网络文学的青葱岁月

“所谓网络文学,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相比,首要的区别是载体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相对于纸媒文学来说的。其次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不同。”笔名为儒帅哲师的文学批评家,北大中文论坛比较文学、小说原创版版主向牛华网如此描述时下正盛行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儒帅哲师表示,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文学期刊是文学作品发表的最主要渠道,而在中国本土,绝大多数的文学期刊,都是由官方的文化机构和半官方的文学组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联和作协主办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正规发表是受体制化规范性因素制约的。同时,报刊编辑的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也是影响传统文学作品是否能正式发表的重要原因。基于以上两点,大部分文学创作者要想发表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在他看来,正是互联网络的出现,使文学作品的发表,不再受到这些人为因素的限制。网络文学的出现,意味着文学创作的自由、发表的自由、阅读的自由和交流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

正如有评论家所言的那样,正是网络在文学各个环节的介入直接催生了“网络文学”这一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新文学样态。它对传统的颠覆令人欣喜,它所裹挟的星星之火似乎正欲烧掉过去的传统,开启一个文学的新时代。

而一代文坛枭雄王朔很早就断言:“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使每一个才子都不会被淹没,今后的伟大作家就将出在这其中。”

网络文学的诞生让读者认识了诸如痞子蔡、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刑育森、蔡骏、今何在·····这些足以令人侧目的新生力量。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找到了久违的自由的快感,并在此辛勤耕耘,创作了一部部充溢着自由精神与蓬勃想象力的作品。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告别薇安》、《第一次亲密接触》、《此间的少年》、《悟空传》·····网络文学在这一部部作品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而在网络的世界中留下深刻足印的早期网络写手们多对网络文学怀有质朴而又纯真的情感。在写作动机上不为名利所驱,只是纯粹的感情抒写。

著名网络写手,李寻欢曾这样说过:“我希望网络文学始终是业余而纯净的。不要让文学成为作者的物质生存支撑点,从而使写作本身成为作者写作的惟一动力;我希望网络文学得到尊重。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传统媒体,网文作者的劳动成果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我希望网络文学是清新自由的,不要沾染上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习惯,那些使文学变成世故和技术的习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些希望都不仅只是希望。”

在李寻欢看来,网络之于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使文学重回民间。“网络文学的真正意义就是它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到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李寻欢曾这样说道。 

因一部《第一次亲密接触》而红遍网络的痞子蔡也曾表示,他们那一代网络写手没有写作经验,只是希望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

“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之中。是网络,是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的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了出来,成为了我生命的文体。”刑育森也曾如此坦承道。

《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则这样表达对网络的感情:“感谢网络,它使我有一个自由的心境来写我心中想写的东西。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如果我为了稿费或者发表来写作,就不会有这样的《悟空传》。因为自由,文字变得轻薄;也因为自由,写作真正成为个人的表达而不是作家的专利。”

抚今追昔,对于网络文学而言,那的确是一段美好的青葱岁月。

产业化浪潮汹涌而起

网络文学的青葱岁月固然美好,然而,自诞生起,文学网站即面临着一个普遍的困境: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没有稳固的生存支撑点。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问题更加严重,文学网站纷纷到了生死关头。生存艰难的文学网站开始有了与资本结盟的内在需求,而网络文学潜在的商业价值也使其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

网络文学产业化的趋势日渐显现。

在网络文学产业的历程中,盛大文学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2004年10月,盛大收购起点中文网,从此开始涉足网络文学。按照陈天桥后来的说法,当初收购起点只是看中其模式。而三年之后,遭遇了“盒子计划”惨痛失败的盛大才真正开始了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开疆拓土。

2007年11月,盛大投资晋江原创网,控股50%。次年7月,又完成对女性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的收购。当月,以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站为基础,盛大文学有限公司宣告正式成立。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产业资本大举进入网络文学的重要标志。

2009年12月,盛大又将榕树下收归麾下。此后,盛大文学接连出手,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吧、潇湘书院的收购。至此,囊括了七家知名文学网站的盛大成为无可争议的网络文学产业大鳄。

之后,盛大文学继续完善在内容资源方面的布局。2010年6、7月份又分别将天方听书网以及悦读网收至囊中。与其他传统文学网站不同的是,天方听书网是一家提供在线收听和付费下载有声小说的听书网站。通过对天方听书网的收购,盛大文学将触角伸向了有声读物领域,开始布局听书市场。悦读网则是中国第一家数字原版期刊发行网站,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期刊阅读网站,其丰富的杂志资源吸引了盛大文学的注意力。

经过耗时六年的布局,盛大文学在内容方面的资源已是异常丰富。但盛大文学并不甘于只做内容。以内容资源为基础,以版权为纽带,打造从内容到渠道再到终端的完整的电子阅读产业链才是盛大文学真正的野心所在。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盛大文学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布局。2009年6月,盛大文学收购聚石文华与华文天下,进入线下出版和发行领域。2010年3月,中智博文也被盛大文学收入囊中。根据开卷报告,按照销售额,2011年盛大文学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出版公司。

2010年8月,盛大集团旗下资产Bambook(锦书)开始正式发售,标志着盛大进军电子书终端市场,并希望将盛大文学的资源接入云中书城,与盛大电子书Bambook实现无缝对接。由此,盛大文学即可将自己丰富的内容资源直接输送给用户。但很快,这一如意算盘即随着电子书市场的凋零而落空。

2011年2月,云中书城从Bambook独立出来,成为盛大文学的运营主体平台。该年4月份,云中书城Web2.0正式推出,将传统的店中店概念引入到数字出版行业,即出版商可通过“店中店”形式在云中书城开店。作为盛大文学的运营主体平台,云中书城的目标在于成为中国数字出版内容的整合、分发平台,通过整合数字出版产业链,成为中国出版业最大的渠道商。

2012年11月底,盛大果壳电子拆分,其中电子书业务被并入云中书城,成为盛大文学体系的一部分。

2013年4月11日,盛大文学编剧公司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并投入10亿资金规模成立基金,助推编剧公司开展业务。据悉,这是中国首家编剧公司。在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高峰会上,侯小强表示,希望借此一方面把作家转变成剧作家,让他们赚更多钱,另一方面是给影视公司提供剧本定制服务。

盛大文学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文学产业公司,基于此,产业链条的构筑一直是盛大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一步步地开疆拓土,盛大文学按照自己的设想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闭环,成为网络文学产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将网络文学产业化浪潮带到了一定的高度。

盈利通道

盛大文学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对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来者所效仿。

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历程中,榕树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1997年,美籍华人朱威廉编制了一个名为“榕树下”的个人网页,在上面书写自己的心情文字,并发布其他文学爱好者的文学作品。为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开辟了一块自由写作的净土。

后来,因为资金困扰,榕树下逐渐走向没落。2002年朱威廉先生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全球传媒巨头贝塔斯曼;2006年,经营不善的贝塔斯曼又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倒给了欢乐传媒;2009年,盛大文学宣布控股榕树下。几经倒手的榕树下已是江河日下,不复往日辉煌。

对于榕树下的命运,李寻欢认为主要是因为没有转型、没有找到可以持续盈利的模式。据了解,当年榕树下主要是依靠广告以及作家作品出版后的版权分享。

而当时,与榕树下同陷资金困境的起点中文网却实现了对盈利模式的成功探索,走上了一条盈利通道,借此一举奠定了自己网络文学产业老大的地位。

在榕树下被卖给贝塔斯曼的第二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推行在线收费阅读制度,对作家和版权进行全面运营,第一个把产业化引入到文学网站中来。具体而言,签约作者的作品首先发布在公共阅读区,供网站用户免费阅读,点击率达到一定数量后则将被转至VIP区,此时读者需要支付千字2~5分钱费用。该费用由网站将和读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

“吴文辉他们在2003年做了一个大无畏的选择,吴形容当时的情形是‘收费找死,不收费等死’,在那种情况下起点中文网开始收费,开始了‘艰难转型’,在今天看来,那一步走得非常正确和有前瞻性。”原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后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当年起点中文网的收费创举。

《快公司》特约记者老独曾这样分析起点中文网的收费逻辑:作为一个以玄幻文学为主题的个人爱好者网站,起点深深地意识到单纯的爱好很难铸就文学网站的成功,其痼疾就在于免费的平台。单纯从兴趣出发的作品,缺乏物质层面的激烈,创作的规模难以提升,创作的周期难以约束,创作的持续性难以保证,作品质量越来越后继乏力。起点中文网认为,只有以经济利益驱动,为供应端提供利益保障,作家才能持续、稳定的为用户提供好的作品,从而解决行业之困。

在老独看来,起点中文网的规模性收费开创了网络文学网站的先河,极大地颠覆了网民的观念。而收费模式的初步成功,终于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文学网站的曙光。

在文学网站商业模式探索上迈出关键性一步的起点中文网,第二年即被盛大收购。此后,在盛大的旗帜下,起点中文网的盈利模式进一步拓展,由VIP收费阅读和广告盈利转向有更大利润空间的版权交易。探索出了通过版权运作进行“一次生产,多次利用”的产业模式。

原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盛大文学这几年要做的就是版权生产和版权分销,比如一部作品从网络收费阅读、图书出版、无线阅读到动漫、游戏、影视等,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利用,最大限度发掘其商业价值。说白了,就是坐拥版权“一本万利”。

据了解,目前,盛大文学的收入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下收入主要是通过传统连锁书店、网上书店以及经销商等渠道出售图书等出版物获取。线上收入则主要通过在线收费、无线阅读、网络广告以及版权出售来获取。

00

(图片来自i美股)

长期以来,就线上收入而言,在线收费阅读一直是盛大文学线上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盛大文学也开始面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用户积极拓展无线阅读业务,并取得迅猛增长。目前,盛大文学的无线阅读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盛大文学和各运营商合作的阅读基地项目;盛大文学旗下文学网站各自推出的无线阅读产品,手机Wap站及移动客户端项目;云中书城项目。其中,来自运营商的阅读基地业务分成是盛大文学无线阅读收入的主要部分。此外,盛大文学也积极拓展版权销售渠道,比如文学作品改编成游戏、电影、电视剧、动画等。

简而言之,在商业模式上,盛大文学以版权为核心,在版权的所有渠道上进行扩张、销售、包括阅读收费、影视改编、游戏改编、线下出版等等。最终,形成了以文学为起点、以版权为核心,整合了文学、版权、影视、出版、无线等多方资源的完整产业链条。

作为网络文学产业巨头的盛大文学,有着格外惊人的生产力。在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高峰会上,侯小强对外透露,目前盛大文学作者总数超过160万名,日更新数字超过1亿。

正是得益于如此强劲的生产力攻势以及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盛大文学的亏损幅度不断缩小,数据显示,盛大文学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的净营收分别为人民币1.346亿元、3.93亿元和7.011亿元,这三年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7450万元、5650万元和359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8.3%,经营状况日趋良好,终于在2012年第一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净盈利逾300万元。至此,盛大集团的又一现金牛诞生。

巨头入场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已是毋庸置疑。越来越多资本力量开始希望能在该领域分一杯羹。

而盛大文学本身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给了对手一定的可乘之机。去年3月,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和20多名核心中层出走,5月,对网络文学市场觊觎已久的腾讯在这些原起点骨干团队基础上,成立创世中文网,并以QQ空间为基础,在QQ商城、手机阅读、应用QQ等多个平台进行战略布局,正式推出腾讯文学。

百度对于网络文学也是势在必得,去年6月,多酷文学网悄然上线,拉开了百度正式涉足网络文学市场的序幕。12月,百度收购纵横中文网补齐了自身在原创网络文学领域的短板。近日更是有消息传出,百度正在筹建独立品牌“百度文学”,首款产品已锁定移动文学阅读平台。根据相关报道,其内部人士称,“百度文学”类似于运营商阅读基地,首批接入的文学站点包括刚刚收至麾下的纵横中文网及第三方文学网站,后续还将纳入更多文学网站。

至此,百度在网络文学领域的布局已经颇为完整—纵横中文网、91熊猫读书、多酷书城、百度文库,全面覆盖手机端、PC端以及WAP端。

除了互联网巨头,门户网站也寄望能在网络文学领域有一席之地。去年6月,新浪网拆分读书频道成立文学公司。

多方资本力量的进入必将深刻地改变网络文学的产业格局。网络文学发展路径的开创者盛大文学恐很难继续保持一家独大的局面,其心怀已久,却是一波三折的上市梦也更加的遥遥无期。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责任编辑:任光飞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