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责任难逃
央行出手监管第三方支付的影响还在发酵。据了解,目前天虹商场、新世界百货、红旗连锁超市等知名零售业者都已暂停了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项目,行业整体处在观望状态。
与此同时,随着事件的发酵,央行、银联的“老大哥”形象越来越突出,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很多人心里则理所当然的被赋予了打破“老大哥”顽固势力的重任。
但事实上,第三方支付之所以那么快就引起监管层的注意,第三方支付企业,尤其是财大气粗且对第三方支付雄心勃勃的互联网巨头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全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59.8%和33.5%,移动支付增长明显。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万亿元,同比上涨700%。有专家指出,当移动支付超越电子商务的工具属性,其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电商规模的四倍。
面对这样一个市场,互联网企业眼馋,传统金融机构更眼馋。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互联网企业被看作是颠覆者,传统金融机构则被看作是该被打破的旧势力。由来已久的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正是源于二者对于未来金融业主角地位的争夺。
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提法已深入人心,但传统金融机构依然依然难以撼动,甚至只要他们轻易挥挥监管大棒,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业务便会寸步难行。
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金融仍处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路径还是具体的形态都尚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企业本该低调求发展。
譬如,对第三方支付而言,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是其交易的主要来源。移动支付的爆发,拓宽了第三方支付的交易场景,艾瑞调查显示,转账、还款等个人应用成为移动支付主要的交易规模来源。但整体而言,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还相对匮乏。
然而,为了强推移动支付,互联网巨头们却出尽招数,余额宝、打车补贴、微信红包等等的背后无不蕴藏着巨头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野心。
他们全情投入战事,即使产品并不完善,即使风险不断暴露也在所不辞,甚至忽视了在一旁时刻准备着的监管方,以及早已心怀不满的传统金融机构。
当互联网企业一遍遍重申着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梦并不断展现出进攻的姿态时,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他们的不信任感早已是漫天弥漫。
正是如此,才有了3月13日那天,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的那篇充满了焦虑的演讲:“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机构当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场份额,这20家机构千方百计的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银联的交易量分流的非常明显。”
时文朝进一步表示,这些新产品、新模式、新花样,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思路,而是“零和游戏”,互相争抢,并没有在全社会福利改善的进程。
时文朝的演讲透露出了他对互联网企业的不信任感。归根结底,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感的存在,银联才会试图招安第三方企业,才会不断地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天天富”即是银联支付旗下银联商务联合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推出的一款类余额宝产品。
结语:
或许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最大的阻碍可能不是潜在的风险,而是在于弥漫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不信任感。毕竟技术的进步最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范风险,但信任却难以弥补,如若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不能转换心态,用双赢的思维,谋求共同发展,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对抗、矛盾与纠葛。
相关报道:
- OpenSSL曝重大安全漏洞 可致网购支付密码泄露2014-04-09
- 央行回应互联网金融监管:重点在风控2014-03-25
- 央行网络支付限额草案悬顶 P2P第三方支付转型2014-03-20
- 仅凭信用卡卡面信息便可直接支付 网络消费或存安全隐患2013-04-11
- 专家建言网络支付安全 期盼建立风险承担机制2013-03-04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