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评论 > 正文

中国互联网首次领跑全球 滴滴有望成为世界级企业
2016-06-28 11:53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在世界范围内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痛失了太多机会。信息时代的IOE,计算机时代的软硬件、操作系统、甚至再往上游的芯片设计、液晶面板行业,涉及到的核心技术、产业都在国外,中国充当了“组装工厂”、“销售渠道”的外围角色。

只有在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大致跟上了硅谷的节奏,并且有希望在下一场竞争中胜出。今年6月,“互联网女皇”的报告中提到,全球排名前20的互联网公司,中国有7个。成立只有4年的滴滴,今年首次进入榜单。

在移动出行领域,无论是当前成绩还是未来空间,滴滴都有望领跑全球,成为世界级企业。阿里巴巴亦盛赞希望滴滴有望成为移动出行领域世界级的民族品牌和技术品牌。而如果因为政策或环境原因受影响,那中国将失去一个世界级民族企业。

积累20年 中国互联网行业才角逐世界的希望

1995年,中国电信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互联网的节点,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元年,之后中国互联网行业几经波折,在“Copy to China”的大潮中追随者硅谷,跟上了世界潮流,诞生了BAT三个王者,形成中国互联网产业生态。

经过二十年人才、行业、市场环境等多种积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不再完全追随硅谷的脚步,而是走出了自己的路,微信、滴滴以及今日头条,其创新基因都来自本土。

硅谷积累了100年,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创新的文化、宽松的政策以及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共同造就了硅谷。中国经过20年沉淀和积累,终于有了在下一个时代拼搏一把的机会,千万不要早早因为政策的限制,而断送参与角逐的机会。

在互联网行业,世界范围的角逐更加凶险,机会稍纵即逝,而领先者拥有更快在全世界复制推广的能力,后来者将会完全没有机会。比如Facebook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22亿用户,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

中国独特的环境成就了滴滴

可以说,滴滴是移动互联网创业时代最典型的代表,成立仅4年就跻身世界前列。而滴滴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独特的环境。

中国有8亿城市出行人口,而私家车百户保有量为31辆,是美国的六分之一。虽然汽车保有量不高,但中国的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

城市交通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地铁,东京地铁出行的人口占据总出行人口的一半,体验也很好,而中国的北京、上海早晚高峰乘坐地铁基本是很多人的噩梦。

滴滴的出现解决了很多人出行痛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滴滴也取得了飞速发展。2015年,滴滴全年完成14.3亿次订单,这个数字是美国全部网约车出行的5倍。而截至目前,滴滴全平台日完成订单已超过1400万。

滴滴的上升空间也很大,按照中国城市人口近13亿次出行来看,滴滴目前其渗透仅率占1%。而阿里巴巴在零售交易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0%。

除了国内市场之外,滴滴还通过合作的方式与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新加坡的Grab合作的方式,使其服务可以覆盖全球近50%的人口。

可以说,在移动出行、分享经济领域,滴滴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成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借助本土优势,滴滴出行的发展势头、增速远远超过Uber,滴滴在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有能力去参加科技领域的下一场竞赛。

阿里巴巴集团对滴滴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阿里表示,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分享经济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探索,滴滴有望成为移动出行领域世界级的民族品牌和技术品牌。

滴滴是下一场科技竞赛的重要选手

网约车行业给很多老百姓留下的印象是“补贴”,事实上竞争早已经转向技术领域。滴滴从世界范围内吸引顶尖人才,成立了滴滴研究院。并且把机器学习、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用在了基础研究、产品、运营等多个领域。

滴滴平台的司机、用户每秒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对滴滴平台的计算需求远远超过PC时代。据公开信息,滴滴平台目前每秒要进行上千次运算,每天积累的数据超过70TB,每天路径规划次数超过90亿次。

往近看,出行领域的角逐点会落在技术驱动和用户体验。通过技术来提升随时在变化的订单匹配效率,通过大数据来构建可以实现智能预测、运力调度的智能交通系统。进而提高用户的出行体验。

往远看,科技行业下一波浪潮已经露出迹象,包括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等。互联网行业的争夺已经从场景转移到技术积累、人才争夺,已经对未来的布局、迎战能力。

庞大的计算能力、累计的庞大数据以及汇集世界范围的顶尖人才,加上资本市场的支持,使滴滴在世界出行科技领域,都已经拥有先发优势。

新闻热线:010-68947455

关键词: 滴滴出行

责任编辑:王新宇

我要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参与评论

本类最热

科技视界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2 newhua.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