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等专利涉抄袭,摩拜单车被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行为。”
摩拜最新被爆出侵犯了一家国内手机门禁品牌的多项发明专利,目前包括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以及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均已受理此案。此新闻一出,摩拜一直引以为傲、大肆宣传的“注重创新技术“的科技范儿立即遭打脸。引发行业议论的同时,摩拜也深陷抄袭技术专利的行业诚信危机。
然而,层层挖掘迅速成名背后的摩拜,可发现其不仅存在抄袭问题,也在用户押金问题、投资人最关心的盈利问题上都已丧失了应有的企业诚信。
鼓吹技术创新,实则抄袭成性
这家国内手机门禁品牌在诉讼中要求摩拜单车停止侵权行为,并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其进行赔偿,这些知识产权包括手机开解锁涉及的高价值专利技术。
为表现其技术创新能力强,摩拜此前一直对外声称,“已获得29项专利,还有30余项专利在申请中。”
而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6日,摩拜单车还没有获得正式发明授权的记录,其进入公示期的国内发明公布数11件,实用新型数12件,外观设计数5件,从专利所涉内容来看,既涉及对自行车车体(车架、轮叉、无链、圆锥齿轮、挡泥板)等对“自行车”硬件的技术颠覆,也有涉及“智能锁”、“防盗技术”以及“刹车技术”(电机、电机系统及充电和刹车方法)的创新。
可见,摩拜为了赢得投资和行业关注,打造自身科技感的企业标签,不惜通过抄袭技术专利的手段,并刻意将其技术创新能力严重夸大。
避谈巨额押金,或为重资产运营输血
摩拜单车的押金高达299元(行业最高),这是因为其单车成本造价太高,而这些资金的去向也一直是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按照此前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说法,摩拜单车用户量已超过1000万,那么,这1000万总用户缴纳的押金数额,累计达到29亿元之巨。
但对押金的流向,摩拜从未正式回应和解释完整。并且,摩拜也一直对押金产生的利息问题避而不谈。摩拜CEO王晓峰曾在叶檀专访中,未直面回应押金的用途问题,而且直接说“问银行”、把锅甩给银行。
众所周知,摩拜高昂的单车成本投入,无疑拉长了单车的投资回收期,导致运营现金流无法更快回笼,并再次投入到新车投放中,使得摩拜的市场网络扩张速度,完全要依赖其资金能力。
此前摩拜曾宣称1辆车可以带来8个缴纳押金的用户,而在摩拜单车成本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如今每获取4个新增用户就足以覆盖一辆单车的造价成本,这绝对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模型。
甚至有人在深度研究摩拜商业模式后称,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的共享经济,本质上更像一个租赁金融生意。摩拜单车最大的价值在于「背后押金的沉淀资金和产品使用的人群价值」。随着硬件供应量的增加以及不断迭代成本最终会大幅下降,当获取押金大于单车投放成本时,巨额资金沉淀下来一定会延伸为其金融杠杆。
这就意味着,摩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不断为整个重资产模式运转持续输血,这些输血资金源可以是来自融资,也很可能是来自用户押金。
烧着投资人的钱,却说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单车行业在2016年迅速崛起后,到目前为止整个行业已共计获得融资超100多亿。包括DST、腾讯、滴滴、经纬中国、阿里巴巴等知名的投资机构和行业巨头,都很看好短途出行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并纷纷快速布局共享单车。
对共享单车行业来说,合理的商业模式是通过覆盖更多的用户,寄希望于让单车使用率提升上来,然后让降低一系列的城市后期运维成本,再加上用户产生更多的充值消费,以及流量增值服务,最终实现盈利。
不过,在2016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在2017年初,共享单车行业频频发起免费骑行、充值返现的大战,再加上市场大规模的加速投放,以及后期运营维护,都考验着一个平台的综合资本运营能力。
各平台通过“烧钱”跑马圈地,迅速抢占用户固然重要,但快速扩张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也需要日渐清晰,给投资人以可预见性的投资回报。不过针对盈利问题,摩拜CEO王晓峰曾说,“我们不停地找投资,就是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摩拜创始人胡炜炜更是公开直言表示,“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但共享单车终究是生意,不是公益,为自身和投资人找到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并今早实现盈利,才是正途。不能烧着投资人的钱,却不为投资人考虑成本回报。
相关报道:
- 摩拜单车智能锁涉嫌抄袭 知识产权局已立案调查2017-03-21
- 下狠手!摩拜运维师傅对ofo小黄车“爱恨交加”2017-03-16
- 摩拜14个月完成四轮融资 快速扩张难掩模式困局2017-01-05
本类最新
科技视界
要闻推荐
今日视点
热点专题
新闻图片
- 新闻排行
- 评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