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业界 > 正文

“砍价被骗”炒三年,安全提醒变谣言
2018-04-17 15:21   天极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朋友圈发的砍价链接,千万不要再点了”、“朋友圈砍价骗局,让你倾家荡产”、“小心!朋友圈“帮忙砍价”隐藏大骗局!”…

这几天,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几乎刷爆了所有媒体的微信头条。

第一眼看上去,以为是“UC震惊部”又炸了,集体出动炮制地摊文章。但顺手搜了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许多权威媒体也跟进报道。仅第一个标题,在百度就有23.3万条搜索结果。

但将这些“安全提醒”报道仔细对比后,发现一堆啼笑皆非的事儿。

这些文章中,有四个经常出现的主人公:李先生、黄先生、林小姐、翁小姐,从2015年到2018年一直“被骗”,行踪也飘忽不定——3月底还是“合肥市民”,4月初成了“北京市民”。

粗略统计下来,这四位当事人,在三年内被强行跨省搬家7次,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1.三年才砍500元的林小姐

在砍价新闻中,“林小姐”是经常出现的嘉宾之一。

2018年3月31日,安徽一家网站在3月31日报道中,称“家住经开区的林小姐”,参与到网上的“砍价”0元得手机的活动,找了七大姑八大姨,转发了20个人的朋友圈,才砍掉了500元,离砍到0元还有4000元的差距。为此,林小姐抱怨说,“要几千人帮你砍,这个活动太坑!”“别砍了,心好累!”

再往前追溯下,在2015年9月18日,重庆一家媒体就报道说,“家住在九龙坡的林小姐”,也是转发到了20个人的朋友圈,林小姐也同样抱怨说,“要5000个人帮你砍,这个活动巨坑!”“别砍了,心好累! ”

唯一的不同是,林小姐当年在重庆砍掉了1000元,而且具体到了“5000个人帮你砍。”

所以,从重庆搬到安徽的“林小姐”,花了三年时间,怎么钱越砍越少?

2.三天跨省搬了家的“李先生”

4月3日,北京多家媒体和网站,报道了“市民李先生”,疑因参加朋友圈砍价,导致朋友收到诈骗短信的事儿。

但离谱的是,3月31日安徽某网站的报道中,“市民李先生”还是安徽合肥人,也同样有参加砍价“收到诈骗短信”的遭遇。

再往前追溯三年,2015年的10月28日,“市民李先生”还是河北沧州人,因为参加“砍价0元购手机”活动,疑因遭到信息泄露,向河北沧州市巡警支队报警。

一模一样的遭遇,但当事人“李先生”在3年中,被跨省搬家3次。甚至就在3天中,从安徽“飞”到了北京,一本正经地跟媒体诉说3年前的被骗遭遇。

所以, “李先生”到底是哪里的市民?为何在被骗后不去报警立案,却对媒体接二连三倾诉“被骗”遭遇?

3、行踪不定的“黄先生”

与“李先生”一样,“黄先生”在3年中,也从浙江的金华市民,变成了祖国最南端的海口市民。

在2015年10月14日,金华当地一家网站的报道中,“家住市区的黄先生”,参加“0元砍价买iPhone6S”活动,帮朋友砍掉79元后,疑似收到了诈骗短信。

但到了2018年的3月23日,在广州一家网站的报道中,“黄先生”变成了“海口市民”,同样是参加“0元砍价买iPhone6S”活动,同样是帮帮朋友砍掉79元,同样收到了诈骗短信。

所以,“黄先生”到底是住海口,还是住金华?即便是同姓的话,那为何3年前后,都只是砍掉了79元?在2015年是最新款手机的苹果6S,到了2018年还是“最新款”?

4、从泉州搬到海口,又被骗了8万元的 “翁小姐”

“90后女子砍价被骗8万元嫁妆”,这条新闻也常出现于各大报端,是经典的“安全提醒”之一。

就在今年3月23日,海南某报纸以“90后女子参加朋友圈砍价,8万元嫁妆全没了”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市民翁小姐和亲戚参加某数码科技公司的“苹果6S砍价”,一共付出去18部手机的钱,把8万元的嫁妆全打进去,但是一部手机都没有收到的遭遇。

事实上,这个新闻最早出现,是在2015年2月6的福建某媒体上。“90后女孩小翁”也有一模一样的遭遇,不过当时她是在 “在泉州市某通讯公司上班”。

面对一模一样的骗局,从泉州搬到海口的“翁小姐”,是如何被连骗两次的?是海南的骗子不够用,要从福建媒体引进吗?

以“安全提醒” 编造新闻,是在愚蠢地制造恐慌。

这些“新闻报道”的共性是:事件、人物、过程、原因完全一致。

但四个主人公的行踪就是飘忽不定,忽而金华、忽而海口、忽而泉州,甚至安徽、北京、沧州、重庆都有他们的身影。

三年中,他们“被搬”了7个省市,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最离奇的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安徽市民,在作者神奇的笔下,3天后就变成了“北京市民”,一本正经的讲述雷同的“受骗经历”。

如此频繁的替人跨省搬家,作者你给当事人报销机票吗?

仔细追查后不难发现,这些“新闻”都是根据2015年的“旧闻”再加工,但文中死活就是不写出地点、日期、涉事平台等信息,全部以模糊的“近日”、“朋友圈砍价”等替代。

3年前的旧闻,被当成了《中学生优秀作文300篇》,换个时间和地点,就能堂而皇之成为“近日新闻”,刷爆媒体头条。

这不由地让人联想到著名扯淡理论“食物相克”,被各路“养生达人”、“科普作家”以健康饮食的名义,不断发扬光大,直到遇上了今年的央视315晚会。

野生的“养生达人”遍地都是,人家做“科普”还会列出详细案例。但受过高等教育、新闻训练的作者,连个“警示”案例的细节都说不清楚?

毫不客气地说,这些新闻五要素都不齐全的文章,隔三岔五上报纸,这哪里是安全提醒,明明是在侮辱读者的智商。

那么,“朋友圈砍价”到底是不是真的?

仔细查了下,目前京东、拼多多、洋码头、贝贝网等电商平台,都曾推出“砍价”活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则真实新闻说,有消费者因为参加正规电商平台砍价,而被盗银行账号、窃取个人隐私的。

所以,识破这些所谓的“安全警示”后,该砍的价,还是继续放心砍!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朋友圈 砍价活动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江苏奥蓝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