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金融 > 正文

金融服务AI化率仅19% 加速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三种模式
2019-03-05 10:39   牛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T|T

不久前,德勤(Deloitt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目前仅有19%的金融机构在使用人工智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稍早发布的2019年CIO调查报告发现,人工智能的实施在过去4年里增长了270%,仅在过去一年里就增长了37%,而在2015年增长率仅为10%。因此,金融服务流程自动化、风控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资产资金配置精准化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在金融机构加速深化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有三种模式正日渐凸显。

第一种模式:金融机构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例如,建行于2018年4月注册成立了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是国有大行设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另外,招商银行更是明确要打造“金融科技银行”,其全资子公司招商云创提供基础云、云安全、金融IT SaaS等一系列服务。对于实力强大的“大厂”来说,把金融科技业务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抓,实属自然。它们既不缺资金,也不缺客户,又希望自己深度控制自己的数据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模式可能会显得有些封闭,与信息时代的开放理念并不完全一致,而且企业“基因库”对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溢出效应是否兼容,还值得观察。此外,速度也是个问题。

第二种模式:金融机构与头部科技企业就部分业务进行联合开发。联合是一种省力且速度快的模式,但相对自建而言,关系不够稳固,合纵连横变起来比较快。例如,蚂蚁金服与金融机构的“科技+联合”模式,联合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再比如,众多互金大厂纷纷定义为“金融科技企业”,去金融化,并非简单地换个说法,或正是在为此而谋篇布局。

第三种模式:金融机构购买优秀金融科技企业的服务,对后者来说,也是它们的2B业务。易知,并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具备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实力和必要,联合模式,也未必适合规模不那么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业务范围有受局限。这给不少精专的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鉴于行业的特殊性,有学者就建言应在政策层面鼓励这种合作。例如,浙江互金联合会联合主席贲圣林教授在不久前召开的浙江“两会”上发言道,“(建议)鼓励并支持传统金融机构立足自身禀赋和未来战略,积极创新、研发、吸收优秀新兴金融的技术和运用能力,加强与国内外优秀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事实上,不少金融科技企业也十分看好这个方向。例如,铜板街创始人、董事长何俊就认为,“B端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比例)将会占到惠普金融行业一半以上。”具体而言,它们能做些什么呢?风控安全、账务服务、资产对接、营销服务等等。

不管是风控,还是与客户体验紧密相关的流程、安全、账务服务、资源匹配、个性化定制等,AI化都是大势所趋。采用哪种模式,与金融机构自身的禀赋、实力、战略意图和战略思维等紧密相关。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加快融合的速度和进程,十分必要。毕竟,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已大幅提升,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厂商稿件,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稿:news@newhua.com

关键词: 金融服务 AI 铜板街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

网站地图

牛华网

华军下载 | 牛华网 | 盒子 | pcsoft | 论坛

实用工具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软件发布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总编信箱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苏ICP备11016551号-2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于国富律师

Copyright (C) 1997-2018 newhua.com 宿迁市牛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